来源:中国钢结构门户网 www.gjgmh.com 2013-4-19 11:20:11 |
 |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哪些抗震设计值得推广?高层建筑如何抗震?4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工程抗震设计与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国内顶尖建筑结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汲取的工程抗震设计经验及抗震新技术应用。 借力城镇化解决老建筑抗震问题 “汶川特大地震重建中有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经典建筑作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修龙说,“我向很多人说起过北川新县城的建筑,这些建筑集中了全国顶级设计师们的智慧。四川在灾后重建中的新建筑将安全、适用功能与当地的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对建筑结构安全的考量是我们十分重视的。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全标准进一步提升,监管也更严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学校、医院、体育场所等公共建筑的要求更高。“存量巨大的老建筑如何对待是重大课题。”修龙认为,“有些老建筑安全标准不达标又不能简单拆掉,有些老建筑安全但满足不了现在的居住要求。四川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有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宽窄巷子的改造,可以推广借鉴。” 如何推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浩民认为,可借力城镇化建设解决建筑抗震的实施问题。 专业设计应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目前中国超过250米的建筑有94栋,2013年至2018年将有164栋超高层建筑完工。此外,还建起大量外形新颖怪异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修龙介绍,这些造形奇特的建筑本身的确是存在一定风险,但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该能达到安全标准。但修龙并不赞同外形越怪越好的观点,“建筑应该越简单、越自然越好。我们大量的新建筑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现代的功能和技术。” 丁浩民认为,目前我国对超高层建筑的研究才刚开始,对现有体系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进行结构体系的创新,使它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比如,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即不到1%的代价,得到20%-30%的改善。”丁浩民同时认为,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汶川特大地震告诉我们,如果专业设计技术不到位,会引起建筑质量安全,承担巨大社会责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对建筑结构有更深入地了解,专业设计应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四川日报)
|
|
未经中国钢结构门户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市场行情价格变化较快,本网站提供信息谨供参考.
|
|
|
|
您更新现货资源
立即就可以出现在这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