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重点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完工。记者从中铁宝桥公司了解到,由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参与研建的大桥钢结构塔柱,成功解决桥梁跨度大、塔柱抗拉柔性不足的世界难题,填补国内桥梁钢结构塔柱空白。
塔柱,是斜拉桥和悬索桥中竖立的、支承斜拉索或缆索的高耸结构。桥梁专家、中铁宝桥总工程师李军平告诉记者,以前国内桥梁塔柱普遍采用混凝土结构,但桥梁跨度太大时,混凝土结构柔性和抗拉能力就会显得不足。像马鞍山长江大桥,主跨跨度突破千米,若采用混凝土结构,塔柱安全性就会大打折扣。中铁宝桥扬州公司承建这一工程后,运用其钢结构塔柱研发成果,成功用钢结构塔柱取代传统混凝土结构,大大提高了桥梁安全系数和抗风抗震能力。
用钢结构取代混凝土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力学难题。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侯映晖介绍说,钢结构塔柱采用接触传力,一个钢结构断面动辄超过30平方米,要在这么大平面钢板上保持较高平滑度,需要极其严苛的加工焊接技术。公司组成专家组,动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启用大型落地镗铣床和三维激光自动跟踪测量仪,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最终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之所以称为世界难题,除了钢断面高精度,塔柱底板的融合粘连也是个大难题。”侯映晖告诉记者,一个塔柱底板面积约50平方米,由四块厚达150毫米的钢板焊接而成。由于塔柱承受的拉力非常大,因而对钢板焊接要求很高,几块厚钢板要通过熔透焊接粘连在一起。为了使焊缝完美无瑕,每道焊缝要反复焊接120—140遍。“焊接完成后,要像一块未经焊接的完整钢板。”
去年竣工通车的泰州长江大桥中塔钢结构重达12000吨,被誉为“中国第一塔”。在企业内外技术力量合力下,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克服了多次重大设计变更、150毫米高强度厚板低温焊接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全部中塔节段钢结构的制作任务。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三座大桥采用钢结构塔柱,分别是泰州长江大桥、南京三桥、马鞍山长江大桥,均由中铁宝桥扬州公司主导研发、生产和施工。在此之前,钢结构塔柱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在国内桥梁界还是空白。李军平表示,随着中铁宝桥掌握这一核心技术,钢结构塔柱在国内斜拉桥和悬索桥中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普遍,斜拉桥在中国的发展将会跃上快车道。
企业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是建设世界名城的主力军。中铁宝桥扬州公司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跨越想办法,解决了世界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扬州增光添彩。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出力、出活、出彩”的精神光芒。
建设世界名城是我们的共同使命,既要出工也要出活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希望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学习,努力“取法乎上”,以更宽视野、更优参照、更高标杆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在本行业本职岗位上出力、出活、出彩,为扬州建设世界名城作出应有的贡献。